2012年1月16日

Review《金陵十三釵》: 迷失南京

雖然大家「應該」還沒有看過影片,但是還是可以看看影評,華文的影評。以下是由香港雜誌 AV Magazine 的名為葉七城的作者所寫的影評。他的想法我覺得還算公正啦。

轉載自:葉七城的人生音像城

(原刊 AV Magazine 13-01-2012)

AVM Review

《金陵十三釵》:

迷失南京

對張藝謀導演可算又愛又恨。欣賞他拍電影講故事的能力,往往能把一個普通的題材拍得很吸引;但討厭他太煽情及灑狗血,毫不內歛。

《金陵十三釵》是部很難處理的電影,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太煽情,掌握不好便容易失控,本片是反戰的,它不是《南京‧南京》,不想操心為侵略者找個人性化的角度,它在訴說一種在危難時激發的正義感,偉大的捨生取義情操。一群既「卑微」又高尚的人:一位突然成為了神父的殯葬師,本來一直為死去的人塗脂抹粉,但因緣際會下,他成了女學生們能否逃離南京,免受日軍強暴的最後希望,Christian Bale 演這個角色是很合適的,他保留了市井小民的感覺,但當他穿起神父袍時,卻又感受到他那戰兢中的勇氣;一眾平時活在聲色犬馬中的妓女,為了挽救女學生,毅然向魔鬼獻身。

張藝謀在攝影及色彩上是很用心經營的,教堂外的灰朦與室內透過彩色玻璃投影的光線,成強烈對比,而金陵十三釵穿著的旗袍又是色彩斑斕,配合女士們多姿的身形,很有視覺效果。

《金陵十三釵》的外觀愈美,愈能突出戰爭的恐佈,也更容易讓導演迷失當中,本片是強力的催淚彈,觀眾會被掀動民族情緒,容易感動落淚,這個題材怎樣處理也不會平淡的,但落在張藝謀手中便更容易迷失,他的灑狗血毛病又來了,或者他很在意打造一本中國電影史上成本最貴的商業電影,各方面都要盡善盡美,不能只容納「普通」的情感,一切都被放大及加工,這也是張藝謀與陸川的分別,張導從沒想過從戰爭中反思些什麼,戰爭只是一個手段,去讓觀眾的激動,或許是張藝謀對自己愈來愈沒把握,所以他會拍李教官以一人之力力抗一隊日本兵,埋下機關智取,把他們炸過稀爛,張藝謀甚至會用慢鏡拍以人體掩護捨命向前衝的中國軍人,配上突兀的音樂,來穩陣地賺取觀眾的眼淚;在青樓女子慷慨赴死亡之約時,還要她們合唱一曲秦淮風情,及加上一個一字排開,雍容華貴的回閃鏡頭,大概是擔心觀眾還未夠感動吧。

總的來說,《金陵十三釵》看到了最好及最差的張藝謀。單看國際版的預告片,便可以最快速度看到最差的張藝謀,它加大力度展示爆炸,掩映的性愛場面,女性胴體,都在拙劣地暗示某些東西,卻不是本片的真實面相 – 不過戰爭與性愛,不就是媚俗的觀眾們愛看的東西 ?

沒有留言: